【佳學基因檢測】魚鱗病基因檢測
魚鱗病的分類及其中英文簡稱
根據(jù)《皮膚癥狀異常的發(fā)病原因及基因鑒別》,魚鱗病(Ichthyosis)是一組以皮膚干燥、角化過度和鱗屑形成為特征的遺傳性皮膚病。根據(jù)病因、臨床表現(xiàn)和遺傳方式,魚鱗病可分為多種類型。以下是常見的分類及其中英文簡稱:
1. 尋常型魚鱗?。↖chthyosis Vulgaris, IV)
-
中文簡稱:尋常型魚鱗病
-
英文簡稱:IV
-
特點:
-
最常見的魚鱗病類型,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。
-
皮膚干燥,伴有細小的白色鱗屑,冬季加重。
-
常伴有特應(yīng)性皮炎或毛周角化癥。
-
2. X連鎖隱性魚鱗病(X-linked Recessive Ichthyosis, XLI)
-
中文簡稱:X連鎖魚鱗病
-
英文簡稱:XLI
-
特點:
-
由X染色體上的STS基因突變引起,主要影響男性。
-
皮膚出現(xiàn)大片褐色鱗屑,尤其見于頸部、軀干和四肢伸側(cè)。
-
可能伴有角膜混濁或隱睪。
-
3. 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?。–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, CIE)
-
中文簡稱: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病
-
英文簡稱:CIE
-
特點:
-
出生時即表現(xiàn)為全身皮膚發(fā)紅、脫屑。
-
鱗屑較細小,皮膚緊繃,可能影響面部和關(guān)節(jié)活動。
-
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。
-
4. 板層狀魚鱗?。↙amellar Ichthyosis, LI)
-
中文簡稱:板層狀魚鱗病
-
英文簡稱:LI
-
特點:
-
出生時全身覆蓋一層膠樣膜(火棉膠嬰兒),隨后脫落,出現(xiàn)大片深褐色鱗屑。
-
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,與TGM1基因突變相關(guān)。
-
可能伴有眼瞼外翻或掌跖角化。
-
5. 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癥(Epidermolytic Ichthyosis, EI)
-
中文簡稱:表皮松解性魚鱗病
-
英文簡稱:EI
-
特點:
-
出生時皮膚泛紅、水皰,隨后出現(xiàn)疣狀角化過度。
-
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,與KRT1或KRT10基因突變相關(guān)。
-
皮膚易感染,伴有異味。
-
6. 哈勒曼-斯特雷夫綜合征(Netherton Syndrome, NS)
-
中文簡稱:Netherton綜合征
-
英文簡稱:NS
-
特點:
-
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,與SPINK5基因突變相關(guān)。
-
表現(xiàn)為魚鱗病樣皮疹、毛發(fā)異常(竹節(jié)發(fā))和特應(yīng)性體質(zhì)。
-
易并發(fā)感染和生長發(fā)育遲緩。
-
7. Sjögren-Larsson綜合征(Sjögren-Larsson Syndrome, SLS)
-
中文簡稱:Sjögren-Larsson綜合征
-
英文簡稱:SLS
-
特點:
-
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,與ALDH3A2基因突變相關(guān)。
-
表現(xiàn)為魚鱗病、智力障礙和痙攣性癱瘓。
-
皮膚鱗屑較厚,常見于四肢屈側(cè)。
-
8. 獲得性魚鱗?。ˋcquired Ichthyosis, AI)
總結(jié)
魚鱗病的分類主要基于遺傳方式、臨床表現(xiàn)和基因突變類型。常見的類型包括:
-
尋常型魚鱗?。↖V)
-
X連鎖隱性魚鱗?。╔LI)
-
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?。–IE)
-
板層狀魚鱗?。↙I)
-
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癥(EI)
-
Netherton綜合征(NS)
-
Sjögren-Larsson綜合征(SLS)
-
獲得性魚鱗?。ˋI)
無綜合征魚鱗病
最常見的兩種魚鱗病類型是 IV 和 XRI,而 ARCI、角質(zhì)病魚鱗病和其他一些非綜合征類型則更為罕見。
尋常型魚鱗病
根據(jù)佳學基因皮膚病基因檢測的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最常見的魚鱗病形式是 IV 型魚鱗病,發(fā)病率高達 1:100。它是由常染色體半顯性遺傳的絲聚蛋白基因 ( FLG ) 功能喪失突變引起的。大多數(shù)患者(約 2/3)可檢測到2 個FLG突變,這與相對嚴重的表型有關(guān),而僅具有一個突變的患者受影響明顯較輕。在約一半的 IV 型病例中,與特應(yīng)性濕疹有關(guān),約 40% 的病例與過敏性鼻炎、結(jié)膜炎或支氣管哮喘有關(guān),例如,也與特應(yīng)性濕疹重疊。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特應(yīng)性 。組織學分析顯示正交角化過度(角質(zhì)層增厚),同時顆粒層減少或缺失。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缺損處為減少的、非常小的(易碎的)角蛋白透明顆粒。IV 的典型臨床表現(xiàn)為細小的淺灰色鱗屑(圖 1a,?b) 除了較大的關(guān)節(jié)屈曲和掌跖過度線性以及毛發(fā)角化病外。

X連鎖隱性魚鱗病
佳學基因介紹說:X連鎖隱性魚鱗病(XRI)是第二常見的魚鱗病,每 2,000 名男孩中就有 1 名患有該病。它是由類固醇硫酸酯酶 (STS) 缺乏引起的,并且經(jīng)常與進一步的臨床問題有關(guān),例如隱睪 (∼20%) 或社交溝通缺陷,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征 (40%) 或自閉癥 (25%) 。大多數(shù)患者表現(xiàn)為STS基因部分或全部缺失 (單獨的非綜合征性 XRI);只有 10% 的病例是由于點突變引起的。更大的缺失也會擴散到鄰近的基因,從而導致更為復雜的疾病,例如卡爾曼綜合征,它還與智力遲鈍、性腺功能低下和嗅覺喪失有關(guān)。這些相鄰的基因缺失綜合征被歸類為綜合征性魚鱗病。 X連鎖隱性魚鱗病(XRI)也可以通過測定血液中的硫酸酯酶活性來酶促確認。膽固醇水解不足導致膽固醇-3-硫酸鹽在表皮中積聚。組織學分析可能顯示正?;蛳喈斣龊竦念w粒層(光學顯微鏡),以及角質(zhì)層沒有降解(電子顯微鏡),這是滯留性角化過度的標志。主要粘附的菱形淺灰色至深棕色鱗屑遍布全身,手、腳和肘部和膝蓋的屈肌側(cè)除外(圖 1c, d)?;疾∧泻⒌哪赣H是攜帶者,她們經(jīng)常報告在孩子出生時出現(xiàn)并發(fā)癥(分娩無力),隨后進行剖腹產(chǎn)或產(chǎn)鉗分娩。
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
通用術(shù)語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病(ARCI)是指所有非綜合征型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病,這些魚鱗病在出生時即存在,且不伴有水皰。這包括 HI(迄今為止最嚴重的魚鱗病形式)、LI 和 CIE。
德國和西班牙的患病率研究顯示,患病率幾乎相同,均為 1.6–1.7:100,000(7、8 ) 。組織學上,不同類型的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均表現(xiàn)出典型的表皮增生征兆,表現(xiàn)為角化過度和顆粒層增厚,以及炎癥征兆,表現(xiàn)為真皮淋巴組織細胞浸潤。使用電子顯微鏡 (EM) 有時可以檢測到特定缺陷的典型變化,例如TGM1和PNPLA1突變患者的角質(zhì)層膽固醇裂隙,或 HI 中的板層體膨脹。
目前,已知有 11 種不同基因的突變會導致 ARCI(見表I):
表I:非綜合征性魚鱗病
魚鱗病種類 | 縮寫 | OMIM 編號 | 遺傳方式 | 基因突變 |
常見魚鱗病 | ||||
尋常型魚鱗病 | VI | 146750 | SD | FLG |
X染色體隱性魚鱗病 | XRI | 308100 | XR | STS |
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病 | ARCI | 0 | ||
板層狀魚鱗病 | li | 0 | ||
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病 | CIE ARCI-1 | 242300 | AR | TGM1 |
ARCI-2型 | 242100 | AR | ALOX12B | |
ARCI-3 | 606545 | AR | ALOXE3 | |
ARCI-4A | 601277 | AR | ABCA12 | |
ARCI-6 | 612281 | AR | NIPAL4/Ichthyin | |
ARCI-5 | 604777 | AR | CYP4F22 | |
ARCI-10 | 615024 | AR | PNPLA1 | |
ARCI-9 | 615023 | AR | CERS3 | |
ARCI-14 | 617571 | AR | SULT2B1 | |
ARCI-13 | 617574 | AR | SDR9C7 | |
斑紋魚鱗病 | HI, ARCI4B | 242500 | AR | ABCA12 |
自我修復火棉膠寶寶 | SHCB | AR | ALOX12B | |
自我改善火棉膠寶寶 | SICI | ALOXE3 | ||
TGM1 | ||||
泳衣魚鱗病 | BSI | AR | TGM1 | |
魚鱗病早產(chǎn)綜合征* | IPS | 608649 | AR | SLC27A4/FATP4 |
角質(zhì)病性魚鱗病 | KPI | |||
表皮松解性魚鱗病 | EI | 113800 | AD | KRT1、KRT10 |
淺表表皮松解性魚鱗病 | SEI | 146800 | AD | KRT2 |
先天性網(wǎng)狀魚鱗病樣紅皮病 | CRIE | 609165 | AD | KRT10 |
周期性 I. 伴有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癥 | AEI | 607602 | AD | KRT1、KRT10 |
紅刺魚鱗病 | IHCM | 146590 | AD | KRT1 |
其他遺傳性皮膚病 | ||||
兜甲蛋白角化病 | LK | 604117 | AD | 激光治療 |
變異性紅斑角化病 | EKV | 133200 | AD | GJB3, GJB4 |
CARD14 | ||||
脫皮皮膚綜合征* | PSS | 270300 | AR | CDSN |
線性角化癥-I。先天性角化病 | KLICK | 601952 | AR | POMP |
轉(zhuǎn)谷氨酰胺酶 1 TGM1 (ARCI1)。ARCI的最常見病因是TGM1基因突變,該基因于 1995 年通過基因解碼技術(shù)被發(fā)現(xiàn),約占所有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病(ARCI)病例的三分之一。根據(jù)《皮膚病基因檢測的病案記錄與分析》,患病率為 1:200,000(7 )。80-90% 的TGM1突變患者出生時為火棉膠嬰兒,通常表現(xiàn)為嚴重的眼瞼外翻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約 90% 的 LI,約 10% 的 CIE(圖 1e-h)。很多醫(yī)生不明折表明基因型-表現(xiàn)型之間存在相關(guān)性。然而,在某些特定表現(xiàn)型中,如BSI或自愈火棉膠嬰兒,已觀察到與特定突變的相關(guān)性。
脂氧合酶 ALOX12B (ARCI2) 和 ALOXE3 (ARCI3)。2002年,基因解碼機構(gòu)通過對近親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家族進行純合性作圖,發(fā)現(xiàn)2 個脂氧合酶基因ALOX12B或ALOXE3中的 1 個發(fā)生突變??傮w而言,17% 的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是由 2 個脂氧合酶基因中的 1 個突變引起的,其中 12% 為ALOX12B,5% 為ALOXE3。12R-LOX 和 eLOX3 2 種酶催化花生四烯酸降解途徑的前 2 個步驟。臨床上,LI 和 CIE 均有發(fā)生。尤其是在具有ALOX12B突變的斯堪的納維亞患者中,經(jīng)常觀察到向自我改善的火棉膠魚鱗病 (SICI) 方向的表型積極發(fā)展。
ATP 結(jié)合盒轉(zhuǎn)運體 ABCA12(ARCI4A 和 ARCI4B)。ABCA12基因缺陷可導致 LI(ARCI4A)或 HI(ARCI4B),具體取決于突變的性質(zhì)(圖 1i–k)。2003 年,在來自北非近親家庭的患者中發(fā)現(xiàn)了ABCA12純合錯義突變,導致嚴重的 LI、手部和指甲畸形以及脊柱后側(cè)凸。2005 年,相同ABCA12基因的功能喪失突變被確定為 HI 的分子遺傳學原因。危及生命的HI 表型的特征是皮膚大量增厚,皮膚屏障功能受損、感染和失水,需要重癥監(jiān)護治療 。ABCA12 是一種跨膜脂質(zhì)轉(zhuǎn)運蛋白,作用于層狀顆粒 (LG) 和角質(zhì)形成細胞的細胞膜。ABCA12 轉(zhuǎn)運蛋白在將葡萄糖神經(jīng)酰胺 (GluCer )通過層狀體 (LB) 運送到脂質(zhì)層方面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NIPAL4 (ICHTHYIN) (ARCI6)。2004 年,定位克隆技術(shù)被用于鑒定ICTHYIN的突變,后來根據(jù)官方命名法將其稱為NIPAL4。大約 16% 的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患者有該基因突變,其中一半患者發(fā)生復發(fā)突變 p.Ala176Asp。在一些患者中,可以觀察到一種特殊的表型,即典型的網(wǎng)狀板層魚鱗病和明顯的掌跖角化病,并伴有中央缺口 (圖 1 l,m)。EM將這些患者歸類為III型,角質(zhì)層角化過度,顆粒層有空泡。
細胞色素 P450 CYP4F22 (ARCI5)。8 % 的病例因CYP4F22突變而發(fā)生 ARCI,導致相對輕微的 LI,可能在臍周區(qū)域加重?;颊咄ǔ2皇且曰鹈弈z嬰兒的形式出生的,與 IV 類似,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掌跖過度線性(圖 1n)。
含 Patatin 樣磷脂酶結(jié)構(gòu)域的蛋白 1 PNPLA1 (ARCI10)。為了識別PNPLA1基因突變,我們使用了患有魚鱗病的金毛獵犬的自然犬模型。隨后對部分魚鱗病患者進行人類PNPLA1檢測時,發(fā)現(xiàn)該基因突變。與出生時沒有魚鱗病跡象的新生幼犬不同,所有患者都是以火棉膠嬰兒的形式出生的,后來患上了 LI。在一些患者中觀察到了周期性皮膚剝落的表型 (圖 1o)。
神經(jīng)酰胺合酶 3 CERS3 (ARCI9)。2013年,在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患者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神經(jīng)酰胺合酶 3 ( CERS3 ) 突變,該基因編碼負責皮膚中神經(jīng)酰胺從頭合成的蛋白質(zhì)。CERS3突變會導致超長鏈表皮特異性神經(jīng)酰胺形成減少,從而導致皮膚表皮分化缺陷,進而破壞皮膚屏障。臨床上,LI 以掌跖過度線性化和角化過度為主要表現(xiàn)。組織學上,在正常角質(zhì)層中存在棘皮癥,顆粒層明顯增厚。免疫熒光顯微鏡檢查發(fā)現(xiàn) CERS3 位于角質(zhì)層和顆粒層之間。
磺基轉(zhuǎn)移酶家族 2b,成員 1 SULT2B1 (ARCI 14)。2017年,Heinz 等人在ARCI 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磺基轉(zhuǎn)移酶家族 2B 成員 1 ( SULT2B1 ) 的突變。胞漿磺基轉(zhuǎn)移酶形成一個大家族,參與人類多種類固醇的合成和代謝。SULT2B1 的代謝物膽固醇硫酸鹽的缺失和膽固醇水平的升高表明,SULT2B1的功能喪失突變會導致皮膚膽固醇代謝紊亂。SULT2B1 突變會導致人類角質(zhì)形成細胞增殖增加、上皮層增厚和表皮膽固醇代謝改變,從而導致常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?。ˋRCI)表型。
短鏈脫氫酶/還原酶家族 9C,成員 7 SDR9C7 (ARCI13)。2016年,在患有先天性魚鱗病的患者中首次描述了基因SDR9C7突變;這些患者全身出現(xiàn)大片紅斑鱗屑,肘部和膝蓋角化過度,以掌跖角化過度為主。皮膚病變隨年齡增長而減輕,面部和頭皮大多不受影響。常見真菌性皮膚感染,包括甲真菌病。光鏡分析顯示表皮輕度顆粒層增生和明顯角化過度。Hotz 等人報道了 7 名SDR9C7突變患者,這些患者也表現(xiàn)出相對較輕的魚鱗病,皮膚普遍干燥、鱗狀,有輕度或局部紅斑。除了一例外,這些患者并非出生時為火棉膠嬰兒。
脂肪酸轉(zhuǎn)運蛋白 4 SLC27A4 (IPS)。由于SLC27A4突變導致的魚鱗病早產(chǎn)綜合征 (IPS)最初被歸類為綜合征性魚鱗病,但作者和其他人 建議將 IPS 歸類為 ARCI。IPS 患者通常在預產(chǎn)期之前出生,并且由于新生兒窒息而經(jīng)常需要人工通氣。其原因是羊水中大量脫落的皮膚鱗屑阻塞了胎兒支氣管。出生時,會出現(xiàn)明顯的疣狀角化過度,在頭部、前額和軀干上更為明顯,但會很快愈合 。在危急的新生兒期之后,會出現(xiàn)輕度魚鱗病、特應(yīng)性、細毛和典型的毛囊角化病 (圖 2a、b)IPS 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,是由SLC27A4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脂肪酸轉(zhuǎn)運蛋白 4 (FATP4) 。

角質(zhì)病性魚鱗病
《人體的基因序列變化與疾病表征》采用角質(zhì)病性魚鱗病 (KPI) 一詞概括了角蛋白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形式。此類疾病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,但在特殊情況下,也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。通常,使用光學顯微鏡可發(fā)現(xiàn)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,而使用電子顯微鏡可發(fā)現(xiàn)塌陷的角蛋白聚集物。這些所謂的張力絲在細胞核周圍聚集/聚集,并失去了與橋粒的連接。
KPI 主要有 3 種類型:表皮松解性魚鱗病、淺表性表皮松解性魚鱗病和先天性網(wǎng)狀魚鱗病樣紅皮?。ㄒ姳鞩):
表 2:綜合征性魚鱗病
魚鱗病亞型
|
縮寫 | OMIM 編號 | 遺傳方式 | 基因突變 | 對應(yīng)圖 |
X 染色體遺傳綜合征 | |||||
綜合征型 XR 魚鱗病a | XRI | 308100 | XR | Xp22-缺失b | |
IFAP 綜合征 | IFAP | 308205 | XR | MBTPS2 | |
康拉迪-休納曼-哈普爾綜合征 | CDPX2 | 302960 | XD | EBP | |
常染色體遺傳綜合癥: | |||||
毛發(fā)異常 | |||||
Comel-Netherton 綜合征 | NS | 296500 | AR | SPINK5 | 圖 2j |
魚鱗病少毛綜合征 | IHS | 602400 | AR | ST14 | |
IHCS 綜合征 | IHCS | 607626 | AR | CLDN1 | |
毛發(fā)硫營養(yǎng)不良癥(光敏性) | TTDP | 601675 | AR | ERCC2/XPD、ERCC3/XPB、GTF2H5/TTDA | |
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(突出)癥狀 | |||||
干燥-拉爾森綜合征 | SLS | 270200 | AR | ALDH3A2 | 圖2k |
Refsum 綜合征 | RS | 266500 | AR | PHYH,PEX7 | |
MEDNIK 綜合征 | MEDNIK | 609313 | AR | AP1S1 | |
IKSHD(ELOVLl 缺陷) | IKSHD | 618527 | 廣告 | ELOVL1 | |
致命的疾病進展 | |||||
CEDNIK 綜合征 | CEDNIK | 609528 | AR | SNAP29 | |
ARC 綜合征 | ARC | 208085 | AR | VPS33B | |
多種硫酸酶缺乏癥 | MSD | 272200 | AR | SUMF1 | |
戈謝綜合征 2 型 | GS | 230900 | AR | GBA | |
其他癥狀 | |||||
KID 綜合征 | KID | 148210 | 廣告 | GJB2, GJB4 | |
角膜炎-魚鱗病-耳聾常染色體隱性 | KIDAR | 242150 | AR | AP1B1 | |
Chanarin-Dorfman 綜合征 | NLSDI/CDS | 279630 | AR | ABHD5/CGI-58 | 圖 2l |
ARKID 綜合征 | ARKID | -------- | AR | VPS33B | |
SAM 綜合征 | SAM | 615508 | AR/AD | DSG1, DSP | |
先天性糖基化障礙 | CDG | ||||
CDG 1F 型 | CDG-1F | 609180 | AR | 1 | |
多萜醇激酶缺乏癥 | CDG-1M | 610768 | AR | DOLK | |
眼部缺損,伴有魚鱗病、腦畸形和內(nèi)分泌異常 | CDG-1Q | 612379 | AR | SRD5A3 | |
CHIME 綜合征 | CHIME | 280000 | AR | PIGL |
表皮松解性魚鱗病。EI以前被稱為大皰性魚鱗病、大皰性 CIE 型 Brocq、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癥或剝脫性魚鱗病。EI 是由KRT1基因突變引起的(圖 2c, d) 或KRT10 (圖 2e) 基因。出生時通常表現(xiàn)為非魚鱗病樣紅皮病,可能伴有水皰,因此鑒別診斷為大皰性表皮松解癥。在出生后幾個月內(nèi)出現(xiàn)水皰的初始階段后,會出現(xiàn)角化過度。與KRT10突變患者相比,KRT1突變患者的 PPK 非常嚴重。
淺表性表皮松解性魚鱗病。SEI以前稱為西門子大皰性魚鱗病,是由KRT2基因突變引起的。臨床上它類似于 EI,但病程較輕,皮膚癥狀更局部化。由于并不總是能夠區(qū)分 EI 和 SEI 之間的表型,因此應(yīng)對所有未發(fā)現(xiàn)KRT1或KRT10突變的 KPI 患者進行KRT2分析。
先天性網(wǎng)狀魚鱗病樣紅皮病。CRIE 是由KRT10中的特定突變引起的。出生時的臨床表現(xiàn)以明顯的紅皮病為主。掌跖出現(xiàn)水皰和大面積脫屑,類似于脫皮性皮膚綜合征。在后期病程中,還觀察到苔蘚化。在 3 至 10 歲之間的幼兒期,開始出現(xiàn)多個小白斑;這些斑點可以增大到 2 厘米,這導致了法語術(shù)語“ ichtyose en confettis ”(圖 2f)。機制是有絲分裂重組。這種回復嵌合現(xiàn)象也見于其他疾病,例如大皰性表皮松解癥。在KRT1 基因突變病例中也報告了同樣的機制。
其他角化病性魚鱗病。除了 3 種主要 KPI 類型(EI、SEI 和 CIE)外,還有一些較罕見的類型,例如伴有環(huán)狀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的周期性魚鱗?。ˋEI、OMIM 607602)和 Curth-Macklin 型刺血魚鱗?。▓D2g)(IHCM,OMIM 146590)。
其他非綜合征性魚鱗病
非綜合征性魚鱗病組中的其他遺傳性皮膚病也包括在內(nèi),因為它們在表型上主要以魚鱗病為特征。例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甲溝蛋白角化病 (OMIM 604117)、變異性紅斑角化病 (OMIM 133200) (圖 2h,i),以及 2 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——剝皮性皮膚綜合征 (OMIM 270300) 和 KLICK 綜合征 (線性角化病-先天性魚鱗病-角化病,OMIM 601952),這兩種疾病都被無意地稱為“綜合征”,盡管它們都沒有任何皮膚外病變 (表I)。
綜合征性魚鱗病
綜合征性魚鱗病通常非常罕見,根據(jù)遺傳方式分為 X 連鎖或常染色體遺傳性魚鱗病綜合征,并可根據(jù)主要癥狀進一步細分。
X連鎖綜合征
第一組包括 X連鎖隱性魚鱗病(XRI)綜合征形式、XR IFAP 綜合征和 X 連鎖顯性(XD)點狀軟骨發(fā)育不良 2(見表 2)。
綜合征性 X 連鎖魚鱗病。雖然在STS基因突變或輕微缺失的患者中存在單獨的、僅皮膚的 XRI,但 Xp22.3 上的較大缺失通常涉及多個相鄰基因,稱為“連續(xù)基因缺失綜合征”。如上所述,其他癥狀取決于缺失的程度,范圍從卡爾曼綜合征(KAL1、OMIM 308700)中的智力低下、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減退和嗅覺缺失到侏儒癥(ISS、OMIM 300582、SHOX、OMIM 312865)和眼白化病(OA1、OMIM 300500)。
IFAP 綜合征。IFAP 綜合征描述了毛囊性魚鱗病、脫發(fā)(毛發(fā)缺失)和畏光的三聯(lián)征。文獻中報道的男性患者不到 100 例。女性攜帶者有時會表現(xiàn)出輕微的癥狀,例如體毛分布不對稱、斑片狀脫發(fā)或沿 Blaschko 線的角化過度。除了頭發(fā)、眉毛和睫毛缺失外,體毛完全缺失是男性患者 IFAP 綜合征的全部癥狀之一。通常有明顯的毛囊性魚鱗病,皮膚毛囊有棘狀突起。由于角膜潰瘍、瘢痕和血管化而導致的漸進性失明是一種已知的并發(fā)癥。等位基因變異型 BRESHEK 綜合征具有其他癥狀,例如腦異常、智力低下、外胚層發(fā)育不良、骨骼畸形、先天性巨結(jié)腸、耳部和眼睛異常、腭裂、隱睪和腎發(fā)育不良或腎發(fā)育不全。術(shù)語區(qū)分了 IFAP 綜合征與 BRESHEK 綜合征。這兩種表型以及脫發(fā)性棘狀毛囊角化病 (OMIM 308800) 是由MBTPS2基因突變引起的。
Conradi-Hünermann-Happle 綜合征 (CDPX2)。Conradi -Hünermann-Happle 綜合征也稱為點狀軟骨發(fā)育不良 2。它是 XD 遺傳性疾病之一,對男性胎兒是致命的。合子后嵌合體或 X 染色體過多的男性染色體組可能會出現(xiàn)例外,例如克氏綜合征 (XXY)。女性患者的典型癥狀包括不對稱骨異常、扇形白內(nèi)障和 Blaschko 線后的條紋狀皮膚變化。點狀軟骨發(fā)育不良在出生后約 9 個月前在 X 光片上呈石灰斑塊狀可見。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周,會出現(xiàn)非常炎癥的表型,伴有明顯的羽毛狀鱗屑和角化過度,隨后轉(zhuǎn)變?yōu)榫€性排列的毛囊性皮膚萎縮。 CDPX2 是由EBP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一種 delta-delta固醇異構(gòu)酶,也稱為艾莫帕米結(jié)合蛋白,參與膽固醇代謝。
常染色體遺傳綜合征
第二組包括所有其他綜合征性角化障礙,這些障礙遵循常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,并且可以根據(jù)最典型的皮膚外表現(xiàn)進一步細分:毛發(fā)異常;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;致命的疾病進展,其他典型癥狀(見表 2)。
H1;內(nèi)瑟頓綜合征。AR遺傳性內(nèi)瑟頓綜合征是由SPINK5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 LEKTI。LEKTI 功能受損會導致表皮炎癥過程和明顯的皮膚屏障障礙。出生時,患者會出現(xiàn)全身性魚鱗病樣紅皮病和嚴重的生長發(fā)育缺陷,部分原因是腹瀉、腸道吸收不良、高鈉性脫水和反復感染。紅皮病可能會持續(xù)存在,或發(fā)展為“Comèl 型線狀回旋性魚鱗病”,其特征是多環(huán)匍匐性游走性斑塊,具有典型的雙刃鱗片(圖 2j)。典型的毛發(fā)異常可通過光學顯微鏡檢測出來,但通常僅在新生兒期后才出現(xiàn)。竹節(jié)毛(毛囊破裂癥)被認為是 NS 的特征;有時可觀察到結(jié)節(jié)性毛囊破裂癥和卷毛。頭皮毛發(fā)易碎,幾乎不生長,睫毛和眉毛也受到影響。有強烈的過敏傾向(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特應(yīng)性皮炎、食物過敏、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)、血清 IgE 升高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。
H2;魚鱗病少毛綜合征。AR遺傳性魚鱗病少毛綜合征 ( IHS ) 是由ST14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絲氨酸蛋白酶 matriptase。它在 OMIM 中也被列為 ARCI11;但應(yīng)歸類為伴有毛發(fā)缺陷的綜合征性魚鱗病。臨床上,除了先天性魚鱗病和少毛癥外,還會發(fā)現(xiàn)少汗癥和毛囊萎縮?,F(xiàn)有的頭發(fā)看起來卷曲而脆弱;有時是卷毛或分毛。眉毛和睫毛通常稀疏。個別患者還描述了畏光、瞼緣炎和角膜混濁。光學顯微鏡下可見明顯的棘皮癥和表皮角質(zhì)層增厚,并伴有角化過度。利用電子顯微鏡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角質(zhì)層中存在持久的角質(zhì)橋粒和板層體狀沉積物。
H3;魚鱗病毛發(fā)稀少硬化性膽管炎綜合征。IHSC是另一種遺傳性 AR 綜合征,具有先天性魚鱗病、毛發(fā)稀少和額外的硬化性膽管炎。同義詞 NISCH 綜合征(新生兒魚鱗病硬化性膽管炎)和 ILVASC 綜合征(魚鱗病白細胞空泡性脫發(fā)硬化性膽管炎綜合征)也很常見。肝臟受累可以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,但其嚴重程度差異很大。個別患者因進行性肝功能不全而需要肝移植,已有描述。頭皮毛發(fā)稀少常與瘢痕性脫發(fā)和睫毛和眉毛變薄有關(guān)。也有其他癥狀的報道,例如少牙、牙齒發(fā)育不全和牙釉質(zhì)發(fā)育不全。遺傳原因是CLDN1基因突變,該基因編碼緊密連接蛋白 Claudin-1。
H4;毛發(fā)硫營養(yǎng)不良。毛發(fā)硫營養(yǎng)不良 (TTD) 這一術(shù)語是基于該疾病的特征:毛發(fā)短而脆、縱向分裂和含硫氨基酸含量減少。通常,可以在偏振光下檢測到具有明暗帶的所謂虎尾圖案。TTD 被歸類為 DNA 修復或轉(zhuǎn)錄障礙,并細分為有或無光敏感性的各種形式。患有魚鱗病的常染色體隱性形式是由ERCC2、ERCC3和GTF2H5基因突變引起的。毛發(fā)異常與皮膚表現(xiàn)有關(guān),例如先天性魚鱗病、光敏感性和指甲異常,以及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、發(fā)育和生長障礙。
N1;Sjögren-Larsson 綜合征。這種 AR 綜合征以 1957 年首次描述該病的瑞典作者的名字命名。其臨床特征是先天性魚鱗病、智力缺陷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和痙攣性輕癱。出生時有時只有輕微的角化過度,然后發(fā)展為明顯的、全身性的、通常色素沉著的、臟褐色的魚鱗病,在關(guān)節(jié)皺褶、頸部、軀干和四肢尤為嚴重(圖2k)。SLS 是由ALDH3A2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一種脂肪醛脫氫酶 (FALDH),可將長鏈醛氧化為脂肪酸。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,如痙攣性雙癱或四肢癱瘓和癲癇發(fā)作,可能在幼兒期后出現(xiàn)。許多患者從未學會走路,終生需要長期護理。預期壽命縮短。觀察到眼部受累,包括結(jié)晶性視網(wǎng)膜內(nèi)含物、角膜混濁和黃斑變性,以及畏光和近視。
N2;雷夫蘇姆綜合征。這種 AR 疾病以一位挪威作家的名字命名,其特征是植烷酸濃度增加,可在血漿或尿液中檢測到。在疾病過程中,視網(wǎng)膜、大腦和周圍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會出現(xiàn)特定損傷。這些癥狀在出生時并無表現(xiàn),但通常在 15 歲后出現(xiàn)。夜盲癥(夜盲癥)是典型的首發(fā)癥狀,隨后出現(xiàn)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,如遠端運動性多發(fā)性神經(jīng)病、小腦共濟失調(diào)、智力低下、耳聾和嗅覺喪失。魚鱗病僅在疾病后期出現(xiàn)。還報告了其他癥狀,如骨骺發(fā)育不良、心肌病和視網(wǎng)膜色素變性。雷夫蘇姆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。在超過 90% 的病例中,可以檢測到編碼植烷酰輔酶 A 羥化酶的PHYH/PAXH基因突變。過氧化物酶體酶的功能是通過α-氧化降解植烷酸。不到10%的突變發(fā)生在PEX7基因中。
N3;MEDNIK 綜合征。智力低下、腸病、耳聾、神經(jīng)病、魚鱗病和角化病等癥狀的首字母縮寫。這種罕見且嚴重的 AR 多系統(tǒng)疾病在臨床和生化上與門克斯綜合征和威爾遜病有關(guān),后者肝臟中銅沉積,可用醋酸鋅治療。MEDNIK 綜合征的病因是 AP1S1 基因突變,該基因編碼銜接蛋白復合物 1 的 σ1A 亞基,控制銅泵 ATP7A 和 ATP7B 的細胞內(nèi)運輸。
最近,一種新的 AR 遺傳綜合征被描述出來,主要表現(xiàn)為魚鱗病、耳聾和畏光。該綜合征是由AP1B1基因突變引起的,該基因編碼銜接蛋白復合物 1 的 1B 亞基。該綜合征與 MEDNIK 綜合征有一些重疊的臨床特征;然而,新的 AP1B1 綜合征似乎不那么嚴重:描述的 5 名患者和我們自己的病例沒有出現(xiàn)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,沒有或沒有較輕的腸病。
N4;IKSHD 綜合征。ELOVL1基因雜合突變已被描述為一種新的表型,其中除了表皮(魚鱗病、角化?。┖蜕窠?jīng)系統(tǒng)(痙攣、髓鞘形成減退)癥狀外,還會出現(xiàn)畸形(IKSHD)。到目前為止,文獻中僅描述了 2 例患者,其中 1 例肯定攜帶 neo 突變。與 ELOVL4 類似,ELOVL1 在脂肪酸的延長中起作用,并受神經(jīng)酰胺合酶 CERS2 調(diào)控,CERS2 對 C24 鞘脂的合成很重要。先前描述的 Elovl1 缺陷小鼠模型在臨床上表現(xiàn)出皮膚表型,宏觀上脂質(zhì)板層減少,角質(zhì)層中板層體缺陷。
F1;CEDNIK 綜合征。縮寫 CEDNIK 綜合征源于一系列典型癥狀,包括大腦發(fā)育不良、神經(jīng)病變、魚鱗病和掌跖角化?。╟e rebral dysgenesis、n europathy、i chthyosis、palmoplantar k eratoderma)。這種罕見的 AR 遺傳性神經(jīng)皮膚病是由SNAP29基因突變引起的,其特征是嚴重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障礙。SNAP29(突觸體相關(guān)蛋白 29)是一種 t-SNAPE(可溶性NSF附著蛋白受體),參與各種囊泡和膜融合過程(高爾基體、粘著斑)中的細胞內(nèi)運輸。
F2;ARC 綜合征。關(guān)節(jié)攣縮-腎功能障礙-膽汁淤積綜合征的臨床特征是關(guān)節(jié)攣縮、腎功能障礙、膽汁淤積和嚴重的發(fā)育遲緩。患有這種 AR 遺傳性多系統(tǒng)疾病的患者除了會出現(xiàn)耳聾、血小板異常、骨質(zhì)減少、胼胝體缺失、反復感染和畸形等一系列癥狀外,還會患上嚴重的魚鱗病。大多數(shù)患病兒童會早逝。ARC 綜合征是由VPS33B或VIPAS39基因突變引起的,之后該綜合征被分為 ARCS1 和 ARCS2。VPS33B 和 VIPAS39 在表皮層狀體的生物合成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。
F3;多種硫酸酯酶缺乏癥。一些代謝性疾病除了表現(xiàn)出不同器官系統(tǒng)的不同癥狀外,還表現(xiàn)出或多或少明顯的魚鱗病。AR 遺傳性多種硫酸酯酶缺乏癥是由SUMF1基因(硫酸酯酶修飾因子 1)突變引起的,是溶酶體貯積病之一。復雜的臨床表現(xiàn)通常僅在出生后 2 年內(nèi)出現(xiàn),除了輕度魚鱗病外,還包括異染性腦白質(zhì)營養(yǎng)不良和粘多糖病等癥狀??赏ㄟ^檢測粘多糖和硫脂排泄增加,從分子或生化角度確診。
F4;戈謝氏綜合征 2 型。出生時出現(xiàn)魚鱗病或火棉膠膜的情況僅在罕見的 2 型戈謝氏綜合征中觀察到。病情進一步發(fā)展是致命的,因為會出現(xiàn)肝脾腫大和進行性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,如痙攣、癲癇和眼球運動麻痹。戈謝氏綜合征 2 型患者通常在 2 歲前死亡。遺傳原因是GBA基因的 AR 遺傳突變,該基因編碼溶酶體酶 β-葡萄糖苷酶(或 β-葡萄糖腦苷脂酶),并在神經(jīng)酰胺代謝中發(fā)揮作用。
O1;KID 綜合征。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疾病,表現(xiàn)為角膜炎、魚鱗病或角化過度和耳聾。出生時患有火棉膠膜或非魚鱗病樣紅皮病。特征性病變包括進行性紅斑性皮炎,伴有發(fā)紅、角化過度斑塊、掌跖角化病、指甲營養(yǎng)不良、脫發(fā)、眉毛和睫毛稀疏或缺失。典型的疣狀外觀主要影響面部、頭皮、耳朵、肘部和膝蓋。作為遺傳原因,GJB2基因(連接蛋白 26)和GJB6基因(連接蛋白 30)均有突變。這些大多是新突變?;加?KID 綜合征的患者似乎患鱗狀細胞癌和舌癌的風險較高。GJB2基因突變也可能導致其他表型,例如 AR 遺傳性耳聾或 AD 遺傳性掌跖角化病 Vohwinkel 型(毀容性),具體取決于突變的位置。
O2;Chanarin Dorfman 綜合征。被歸類為中性脂肪的脂質(zhì)儲存障礙,其中細胞中甘油三酯的分解受損(中性脂質(zhì)儲存病伴魚鱗病;NLSDI)。由于這種缺陷,脂滴在多種細胞類型中積聚;在粒細胞中,這種特征現(xiàn)象稱為 Jordan 異常。通過在血涂片中顯示 Jordan 異常,可以在臨床上做出診斷,既簡單又經(jīng)濟有效。該綜合征以 AR 方式遺傳,由基因ABDH5(CGI-58)突變引起。NLSDI 患者通常出生時是火棉膠嬰兒,后來會患上輕度全身性魚鱗病樣紅皮病(圖 2l) 和肝脾腫大。聽力喪失、白內(nèi)障、眼球震顫、智力低下和共濟失調(diào)等癥狀不太一致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骨骼肌細胞中脂質(zhì)空泡的積累會導致肌肉不適(肌無力、肌?。?。根據(jù)肝臟和肌肉受累的程度,肝臟和肌肉的血液酶水平會升高。在鑒別診斷中,如果檢測到 Jordan 異常,則應(yīng)考慮另一種類型的脂質(zhì)儲存障礙,類似于 NLSDI,但伴有嚴重的肌病,沒有魚鱗病 (NLSDM) 。NLSDM 是由ATGL ( PNPLA2 ) 突變引起的。
O3;ARKID 綜合征。ARKID 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隱性角化病、魚鱗病和耳聾的縮寫。一些患者還會表現(xiàn)出其他癥狀,例如智力低下、小頭畸形、身材矮小或髖關(guān)節(jié)脫位。與 ARC 綜合征一樣,ARKID 綜合征的遺傳原因是基因VPS33B突變,這就是 ARC 綜合征和 ARKID 綜合征被稱為等位基因疾病的原因。文獻中描述的所有 4 名患者至少在 1 個等位基因上都攜帶相同的 131 位氨基酸突變(p.Gly131Glu)(純合或與不同的第二個突變組合)。Alter 等人發(fā)表了一名 11 歲患者的報道,該患者除了眾所周知的 ARKID 癥狀外,還因銅超載導致肝損傷,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。此前尚未有報道稱 ARCID 或 ARC 綜合征會出現(xiàn)銅超載,但 MEDNIK 綜合征會出現(xiàn)銅超載。
O4;SAM 綜合征。SAM 綜合征有 3 個主要癥狀:嚴重皮炎、多種過敏和代謝性消耗。首先,描述了具有 AR 遺傳模式的橋粒芯蛋白 1 ( DSG1 ) 基因雙等位基因功能喪失突變的患者。與 Netherton 綜合征一樣,這些患者的 IgE 水平大幅升高。后來,SAM 綜合征病例也被診斷為雜合橋粒芯蛋白 ( DSP ) 基因突變。已知DSP和DSG1的雜合突變在AD傳播的紋狀掌跖角化病中存在。
與魚鱗病相關(guān)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礙
先天性糖基化障礙 (CDG) 是由糖蛋白生物合成缺陷引起的。臨床表現(xiàn)范圍涉及多個器官系統(tǒng),包括魚鱗病。四種不同類型的 CDG 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:MPDU1 (CDG-If)、DOLK (CDG-Im)、SRD5A3 (CDG-Iq) 和PIGL,也稱為 CHIME 綜合征或 Zunich 神經(jīng)外胚層綜合征。
MPDU1-CDG 是內(nèi)質(zhì)網(wǎng) (ER) 中 N-糖組裝的缺陷;患者出現(xiàn)皮膚癥狀 (魚鱗病、紅皮病)、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特征 (精神運動遲滯、癲癇)、肌張力低下、視力障礙、侏儒癥和暫時性生長激素缺乏癥。
DOLK-CDG 是催化多萜醇磷酸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多萜醇激酶缺陷?;颊呋加袛U張型心肌病、魚鱗病、癲癇、小頭畸形、視力障礙、低血糖癥,并經(jīng)常在頭 6 個月內(nèi)死亡。
SRD5A3-CDG(腦-小腦-眼-皮膚綜合征)是指多萜醇生物合成過程中聚戊烯醇還原酶缺陷。患者表現(xiàn)為魚鱗病、紅皮病和皮膚干燥。
PIGL-CDG 或 CHIME 綜合征患者主要有缺損、先天性心臟缺陷、早發(fā)性游走性魚鱗病樣皮膚病、智力低下和耳畸形。缺陷位于內(nèi)質(zhì)網(wǎng),與 GPI 錨生物合成的第二步,即N-乙酰葡萄糖胺基磷脂酰肌醇的脫N-乙?;嘘P(guān)。
結(jié)論
遺傳性魚鱗病的表型范圍很廣,由 50 多個不同基因的突變引起。過去 25 年來,由于 DNA 測序方法的快速發(fā)展,人們對魚鱗病分子機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進展。基因檢測在理解魚鱗病的發(fā)病機理及個性化治療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。
NGS 已成為基因檢測的關(guān)鍵技術(shù),并應(yīng)用于遺傳疾病的常規(guī)診斷,因為它成本低,結(jié)果快速有效。多基因面板測序可以同時分析幾個到上百個基因,既經(jīng)濟又能保證最高的質(zhì)量。這種方法在魚鱗病中識別致病突變的成功率約為 80%。雖然最近的技術(shù)進步已經(jīng)將 NGS 和拷貝數(shù)變異 (CNV) 的評估結(jié)合在同一分析中,但這種方法無法完全檢測到大量缺失或重復?;蛘撸梢酝ㄟ^其他方法檢測 CNV,例如多重連接依賴性探針擴增 (MLPA)、定量實時 PCR 或 aCGH(基于微陣列的比較基因組雜交)。如果多基因面板分析無法檢測到致病變異,則可以使用 WES 作為擴展方法,其中只檢查患者的 DNA 或另外檢查父母(三人)的 DNA。在 WES 中,大約 22,000 個人類基因的所有蛋白質(zhì)編碼區(qū)(外顯子)都經(jīng)過分析。下一個可能的級別是 WGS,它著眼于人類基因組的整個遺傳信息,包括復雜的結(jié)構(gòu)變異。結(jié)構(gòu)變異包括插入或從基因組中移除的 DNA 片段,以及重復的片段和方向反轉(zhuǎn)的片段。它們比單核苷酸變異更難識別,實際上目前尚不清楚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多少結(jié)構(gòu)變異。
借助所有這些高性能技術(shù),致病變異的檢測率將會增加。然而,對已識別突變的正確解釋仍然與表型的正確描述有關(guān),并且需要對皮膚病學診斷、鑒別診斷和術(shù)語有詳細的臨床知識。
(責任編輯:佳學基因)